[1]钟日兴,王亚生.中央苏区创建初期红军的革命动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30-35.
 ZHONG Rixing,WANG Yasheng.Revolutionary Mobilization of the Red Army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s[J].,2014,(03):30-35.
点击复制

中央苏区创建初期红军的革命动员()
分享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14年03期
页码:
30-35
栏目:
出版日期:
2014-06-3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Revolutionary Mobilization of the Red Army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s
作者:
钟日兴;王亚生;
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江西赣州,341000;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529000
Author(s):
ZHONG Rixing;WANG Yasheng
关键词:
中央苏区朱毛红军革命动员
Keywords:
the Central Soviet Areas ZHU-MAO Red Army revolutionary mobilization
分类号:
K269.4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作为一支外来的军队,红军经过艰苦的革命动员才最终立足于赣、闽乡村社会。这一时期,红军通过革命宣传,扩大了革命的影响;重视发挥地方党组织的作用,使军队与地方的革命动员相互配合;注意克服地方武装地方主义观念,以帮助其壮大力量。由此,共产党开创了赣、闽区域革命的新形势。
Abstract:
As an alien force,the Red Army finally settled down in rural areas of Jiangxi and Fujian provinces by arduous mobilization of local masses.The Red Army broadened revolutionary influences by revolutionary publicity,took advantage of local party by cooperating with them in mobilization,and overcame localism to help them strengthen local forces.As a result,the CPC opened up new revolutionary situation in the areas of Jiangxi and Fujian provinces.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前委致中央的信(1929年4月5日)[A].江西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2]中共福建省委报告(1929年4月19日)[A].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编(省委文件)(1929)(上)[C].1984.
[3]前委书记毛泽东同志给中央的报告(1929年6月1日)[A].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十四册)[C].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
[4]熊寿棋.红军第四军状况(从一九二九年七月到一九三O年四月)[J].党的文献,1999,(2).
[5]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办公室、福建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办公室.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6]闽西工农斗争的形式(1929年7月15日)[A].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编(闽西特委文件)(1928年—1936年)[C].1984.
[7]中共永定县委报告(1929年7月6日)[A].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编(各县委文件)(1928—1931年)[C].1984.
[8]中共闽西特委报告——闽西斗争形势和组织状况(1929年8月28日)[A].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编(闽西特委文件)(1928年—1936年)[C].1984.
[9]陈 毅.略谈红四军游击赣南[A].陈 毅,肖 华等.回忆中央苏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10]彭德怀.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中央给润之、湘按边特委及四军军长的指示(1928年9、10月间)[A].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12]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29年9月28日)[A].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13]曾昭隆同志介绍革命斗争[A].瑞金市革命历史纪念馆.访问安治公社老同志记录[Z].1958.
[14]中共闽西特委扩大会议决议案——关于扩大红军(1930年10月22日)[A].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编(闽西特委文件)(1928年—1936年)[C].1984.
[15]二十一军军委书记李伍予报告——二十一军区东江经过及军内情形(1930年9月21日)[A].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编(闽西特委文件)(1928年—1936年[C].1984.
[16]闽西的一般政治情形——项英在十二军警卫连部党团大会的报告(1931年1月1日)[A].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编(闽西特委文件)(1928年—1936年)[C].1984.
[17]中共闽西特委党务报告(1929年10月5日)[A].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编(闽西特委文件)(1928年—1936年)[C].1984.
[18]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4日)[N].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张宏卿.中央苏区民众革命参与的动力机制探析——不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考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20]吴 赘.乡村革命的源起与知识分子群体——以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考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21]唐志全,陈学明.“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张宏卿.中央苏区民众革命参与的动力机制探析——不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的考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62.
 ZHANG Hongqing.Analysis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People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s to Participate in Revolution——An Investigation of Not Taking the Material Benefits as the Center[J].,2012,(03):62.
[2]饶伟新.攻坚:土豪围寨与中央苏区的拔“白点”斗争[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73.
 RAO Weixin.Assaulting Fortified Positions:the Local Tyrants' Stockaded Villages and Struggle of "Seizing White Points"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s[J].,2013,(03):73.
[3]孙伟.中央苏区时期反腐败斗争的法律监督[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107.
 SUN Wei.Legal Supervision of Struggling Against Corrup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s[J].,2013,(03):107.
[4]张玉龙,丁群.中央苏区政权形态的特点[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93.
 ZHANG Yulong,DING Qun.The Formal Features of Regime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s[J].,2014,(03):93.
[5]陈新,曾耀荣.中央苏区文化建设中乡村学校和教师地位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107.
 CHEN Xin,ZENG Yaorong.Analysis of Rural Schools and Teachers’Status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s[J].,2014,(03):107.
[6]佟德元,王欢.国民革命时期与中华苏维埃革命时期中共党员结构对比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120.
 TONGDeyuan,WANGHuan.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CPC During the Period of National Revolution and the Soviet Revolution[J].,2014,(03):120.
[7]邓美英.流动的课本和课本的流动: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文化力[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40.
 DENG Meiying.Shifting Textbook and Textbook Shifting:the Cultural Power of Political Mobilization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J].,2018,(03):140.
[8]邓美英.从“毫不妥协”到“有条件让步妥协”——中央苏区工商阶层政治动员考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126.
 DENG Meiying.From “No Compromise” to “Conditional Compromise”——Investigation on th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trata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J].,2022,(03):126.

备注/Memo

备注/Memo: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编号:10zd&079);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央苏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编号:13CDJ002); 江西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中央苏区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互动研究”(编号:12DJ17)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