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相臣,丁崇明.近百年现代汉语否定副词研究述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91-100.
 LIUXiangchen,DINGChongming.A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f Modern Chinese Negative Adverbs in the Recent 100 Years[J].,2014,(06):91-100.
点击复制

近百年现代汉语否定副词研究述论()
分享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14年06期
页码:
91-100
栏目:
出版日期:
2014-12-31

文章信息/Info

Title: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f Modern Chinese Negative Adverbs in the Recent 100 Years
作者:
刘相臣;丁崇明;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
Author(s):
LIUXiangchen;DINGChongming
关键词:
现代汉语否定副词研究概况
Keywords:
modern Chinesenegative adverbresearch review
分类号:
H146.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将学界近百年来对现代汉语否定副词的研究加以系统梳理,并从九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虽然现代否定副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主要集中于微观方面,尤其是对"没(有)"、"不"等常用否定副词的研究最多,争论也较大,对否定副词范围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对否定副词作为一个类的系统专项研究也较少,缺乏整体研究的系统性。否定副词本体研究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及教学实践。
Abstract: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teases out the researches on modern Chinese negative adverbs, and summarizes nine aspects. The author finds that fruitfu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but they focus on the micro level,and the schola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es on commonly used negative adverbs such as“Mei( You)”,“Bu”,etc. There are much debates about it. Uniform understanding on the scope of negative adverbs hasn’t been formed,and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negative ad-verbs is not enough,and the systematically comprehensive studies are short of. The present satus of ontology research also affects the language research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a certain extent.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马建忠.马氏文通(2010年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898.
[2]章士钊.中等国文典(1924年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7.
[3]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1988年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2.
[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2007年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24.
[5]张志公.语法和语法教学——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6]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上海:开明书店,1948.
[7]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8]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82年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1944.
[9]王 力.中国现代语法(1985年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1944.
[10]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
[1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1979年版)[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1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李 泉.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A].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14]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5]郝雷红.现代汉语否定副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
[16]杨德峰.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副词定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7]张 丹.外国留学生否定副词使用偏误分析[D].天津大学,2009.
[18]尹洪波.否定词与副词共现的句法语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19]马宏程.与全句功能范畴相关的语法标记的类型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0]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1]刘 敏.汉语否定副词来源与历时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2]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3]邵敬敏,罗晓英.“别”字句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J].世界汉语教学,2004,(4).
[24]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5]张谊生.“白”类副词的表义特点及其潜在内涵[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3).
[2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7]刘月华、潘文娱、故 韦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8]李铁根.“不”、“没(有)”的用法及其所受的时间制约[J].汉语学习,2003,(2).
[29]Cao jiefei.Mood in Mandarine Chinese:negative Modal Markers bu and Mei[D].Taiwan:Fu-Jen catholic university,1996.
[30]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
[31]蒋 琪,金立鑫.“再”与“还”重复义的比较研究[J].中国语文,1997,(3).
[32]陈 平.英汉否定结构对比研究(1991年版)[A].陈平.现代语言学研究[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
[33]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34]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增订本)[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35]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
[36]郭 锐.过程和非过程[J].中国语文,1997,(3).
[37]沈家煊.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的分合[J].中国语文,2010,(5).
[38]虢佳希.韩国儿童汉语否定句习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39]谢建祥.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偏误分析[D].复旦大学,2011.
[40]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1]陈建锋.现代汉语否定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4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本)[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43]张晞奕.谈否定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1).
[44]许利英.试论现代汉语否定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6,(3).
[45]孟建安.谈双重否定句式[J].修辞学习,1996,(2).
[46]郎桂青.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的条件[J].语文研究,1989,(1).
[47]朱华平.“PP+VP”句的否定表达[D].安徽师范大学,2004.
[48]郎大地.动词否定句的几个问题[J].语言研究,2006,(2).
[49]刘 霞.极性对立形容词肯定否定配置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50]袁毓林.并列结构的否定表达[J].语言文字应用,1999,(3).
[51]袁毓林.论否定句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J].中国语文,2000,(2).
[52]袁毓林.连谓结构的否定表达[A].陆俭明.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53]李 艳.论普通话中表达个人意愿的否定形式[D].暨南大学,2000.
[54]丁 力.主观否定选择问的语用价值[J].汉语学报,2008,(3).
[55]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1).
[56]张和友.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解释[J].汉语学习,2002,(5).
[57]邵敬敏.“X不X”附加问研究[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58]邓英树,黄谷.论“不A不B”的否定意义及其制约因素[J].汉语学习,2002,(4).
[59]于琳琳.“爱V不V”句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
[60]段晓平.“A而不B”格式的修辞性能[J].修辞学习,1999,(4).
[61]张 静.说“V都不V”格式[J].汉语学习,2004,(3).
[62]吴为善.“A不到哪里去”的构式解析、话语功能及其成因[J].中国语文,2011,(4).
[63]金立鑫.“没”和“了”共现的句法条件[J].汉语学习,2005,(1).
[64]赖先刚.句法结构“V+也(都)+VP的否定形式”[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0,(4).
[65]邵敬敏,罗晓英.“别”字句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J].世界汉语教学,2004,(4).
[66]张立飞,严辰松.现代汉语否定构式的认知研究——一项语料库驱动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7]殷兴鹰.现代汉语否定词的句法、语义、语用平面考察[D].北京广播学院,1991.
[68]惠秀梅.思维基本类型:否定的语言考察维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69]杨黎辉.“徒然”类情状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0.
[70]李明敏.汉语否定性情态副词研究[D].华侨大学,2011.
[71]徐 杰,李英哲.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否定”、“疑问”[J].中国语文,1993,(2).
[72]戴耀晶.试论现代汉语的否定范畴[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a,(3).
[73]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吉林大学,2009.
[74]吴福祥.否定副词“没” 始于南宋[J].中国语文,1995,(2).
[75]江蓝生.禁止词“别”考源[J].语言研究,1991,(1).
[76]朱冠明.关于“VP不”式疑问句中“不”的虚化[J].汉语学报,2007,(4).
[77]茅 维.云南方言否定副词及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3).
[78]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79]郝世奇.浅谈英汉否定词的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81]唐 英.英汉否定的语用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82]庞真姬.汉语否定词“不”和“没”与韩国语对比及其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
[83]王 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
[84]潘鸿峰.汉越常用否定词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85]王庆江.汉维双语教学一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5).
[86]杨洪建.汉语的委婉否定格式在哈萨克语中的表达[J].语言与翻译,2006,(1).
[87]刘丹青.汉语否定词形态句法类型的方言比较[J].中国语学(日语),2005,(252).
[88]林素娥.汉语否定副词“不”“没”的类型学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6,(5).
[89]黄 河.常用副词共现时的顺序[A].严家炎、袁行霈.缀玉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90]赖先刚.副词的连用问题[J].汉语学习,1994,(2).
[91]张谊生.副词的连用类别与共现顺序[J].烟台大学学报,1996,(2).
[92]袁毓林.多项副词共现的语序原则及其认知解释[J].语言学论丛,2002,(26).
[93]尹洪波.否定词与副词共现的句法语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94]沈开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J].中国语文,1984,(6).
[95]李宝伦,潘海华.焦点与“不”字句之语义解释[J].现代外语,1999,(2).
[96]李宝伦,潘海华.焦点与汉语否定和量词的相互作用[A].徐烈炯、潘海华.焦点结构和意义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97]胡建华.否定、焦点与辖域[J].中国语文,2007,(2).
[98]丁雪欢.语言运用中“连”字句肯定式与否定式的选择[J].语文研究,1995,(4).
[99]李宇明.“一量+否定”格式及有关强调的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5).
[100]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A].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01]石毓智.对“差点儿”类羡余否定句式的分化[J].汉语学习,1993,(4).
[102]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J].中国语文,1994,(4).
[103]方绪军.析“好/好不+形容词”的同义现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3).
[104]王灿龙.说“VP 之前”与“没(有)VP之前”[J].中国语文,2004,(5).
[105]侯国金.冗余否定的语用条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5).
[106]李治平.“难免”和“难免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07]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108]曹婧一.羡余否定的语用认知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
[109]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J].中国语文,1993,(5).
[110]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J].外国语,1993,(1).
[111]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含意否定[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112]沈家煊.“判断语词”的语义强度[J].中国语文,1989,(1).
[113]张家骅.“语义预设/语用预设”的一个视角[J].外语学刊,2009,(3).
[114]安汝磐.谈多用于否定式词语[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115]沈庶英.关于不能接否定宾语的动词[J].汉语学习,2003,(5).
[116]孙 琴.现代汉语否定性结构专用副词的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5.

备注/Memo

备注/Memo: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国学生汉语体貌成分习得研究”(编号:13BYY093);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外国留学生汉语虚词习得研究”(编号:07JA740024);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韩日学生习得汉语否定副词的中介语考察”(编号:2014SJB613);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新媒介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新范式研究”(编号:2014-R-28946)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